著名评论家高端论坛在西北师大举行 雷达等出席

来源:必发7790电子集团发布时间:2018-10-08浏览次数:20

    碰撞思想火花  绽放文学光芒 著名评论家高端论坛在西北师大举行  雷达等出席 5月31日下午,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社科处、必发7790电子集团、文学院承办的西北师范大学“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暨著名评论家高端论坛在学校专家楼会议厅隆重举行。雷达、白烨等国内以及我省知名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围绕中国文学表达与对外传播的主题进行讨论。论坛分别由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朱卫国和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韩高年主持。 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必发7790电子集团名誉院长、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雷达,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原《人民文学》主编、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李敬泽,著名评论家、《文艺报》主编阎晶明,著名评论家、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著名评论家李星,著名评论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著名作家、东莞文学艺术院院长曾小春,著名作家、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柳冬妩,著名作家王松,著名诗人、作家丁燕,著名军旅画家郑全铎,东莞市中国作家第一村办公室主任陈昕,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主席邵振国,著名诗人、甘肃省文学院院长高凯,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雪漠,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叶舟,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步升,著名评论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等国内和省内文化名人及必发7790电子集团、文学院师生200余人聆听和参与了论坛。 著名评论家高端论坛是在继上午举行的西北师范大学“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开幕式及贾平凹、刘震云创作谈之后,又一场文化盛会。 白烨: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 莫言 贾平凹 刘震云 著名评论家、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开场指出,在文学阅读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文学素养低,“好多人都在谈文学,却不是同一个文学”,年轻人在文学阅读中易受外界影响,更偏重文学的真实性、趣味性、消遣性,而非它背后的深层意义。“学生要分清作家的档次,一个人欣赏的作家的档次决定个人的文学品味和文学档次。” 白烨认为,“中国经验”最近是由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引起的,他认为莫言获此殊荣主要源于其自身的付出,其次是他背后的中国力量——中国影响、中国市场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他说一个好作家的作品必然包含了“文化自信”与“中国经验”,而这也体现了一个作家的自觉性。 以贾平凹和刘震云两位大家作品为例,他指出贾平凹具有深厚的民族责任感,他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其对社会生活中很多现象的思考。《带灯》揭示了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分裂现象,让人们感到危机四伏。他剖析了刘震云的《我不是潘金莲》,指出这部作品看似写一个农村妇女的认死理,实则包含很多现实问题,如我们当下政府工作做的不如群众所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已经到非常严重的地步等,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个很大的隐喻。他鼓励大家把中国作家已取得的经验做一总结,指出地域文学是中国经验的地方性体现,带有地方特色的、地域特色的作品聚成了中国经验。 李星: 剖析贾平凹作品 著名评论家李星以戏曲《火焰驹》里的台词“今日相见非容易,千言万语无从提”表达自己出席论坛的心情。他用陕西方言与大家交流,指出就如贾平凹讲的长寿法一样,人生是一个衡量,贾平凹的有些话虽然听起来很老土,但是他在讲到这些人生感悟时真正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你看那些大家,他有当大家的不平凡的原因”。他戏言如果把贾平凹扔进垃圾筒的文章捡出来,那自己就能成为一个大富翁。常年研究贾平凹文学的李星说贾平凹的作品不仅具有唯美主义,更有人文关怀,他的作品厚重且有忧患意识,关注这个时代的弱势群体,为此他冒着风险去揭露这个时代的黑暗。他以此勉励广大学生要修养人格,扩大境界。 阎晶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著名评论家、《文艺报》主编阎晶明开篇即谈文学处境不是特别好这一现状。他也就莫言获奖这一事件发表个人观点,指出在莫言获奖后他的作品在书店占了很大空间,其他作家的书都变成配角甚至消失这一不正常现象。 阎主编认为,“中国文学表达与对外传播”是这几年文学界广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莫言不是刻意要走向世界的,刻意追求走向世界最终可能丢掉中国文学的特点。他就个人理解为“文化自信”下定义:文学家就创作而言,“文化自信”就是你相信你所坚持的是对的,而这种坚持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被认可的。“中国经验”实际上就是日常经验。他提到个人再次读到《滕王阁序》时的感悟:王勃在写景之外,大胆写出官员宴请宾客的宏大场面和自己怀才不遇的遭遇就是文化自信。他多次强调“文学不是一个走向世界的过程,而是一个被世界认可的过程”。而中国当代文学在当代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他提醒大家不要急于往外看,要往内看,然后才能知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邵振国:对中国文学发展趋势的看法 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主席邵振国代表作协对各位大家的莅临表示欢迎,并表达了对师大的祝福。他认为,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其实也就是文学发展的趋势如何使我们走出去的思考,就此他提出三点看法:一、中国文学将趋于清醒的文体意识,而非写实的形式表述:二、中国文学将趋于形象背后作者自身感悟的生命意识:三、中国文学将趋于民族性的书写以及对本民族自身命运的关怀。 李国平:解读贾平凹和刘震云 著名评论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对西北师大浓烈的、绝对纯粹的学术氛围表示赞赏。他对贾平凹和刘震云进行解读,他认为,贾平凹很本真、很朴实,有独特的东西;很诚实,并对其“文学生态有大树也有小树”的观点进行剖析。他幽默地说,刘震云14岁时因当兵而接触文学,而同学们的起点比他要高,以勉励热爱文学的学生积极进行创作,并对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方式进行了分析。 雷达:莫言获奖的三个原因 著名评论家、必发7790电子集团名誉院长雷达在谈及中国文学的未来时说,“中国文学已经走进世界,而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中国作家更应该得到启示,需要重新发现文学”。他认为莫言获奖一方面由于个人的独创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作品里有中国经验,还得益于他把西方的创作新潮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他认为理解莫言要从文字的创新性和颠覆性来看,同时他强调文学里不是没有东西,而是读者没有好好去读。 曾小春:生活要有交融 著名作家、东莞文学艺术院院长曾小春指出作家的生活要有交融,他说“一个作家如果能有一个渠道进行南北对接,对他的创作是很有必要的。” 叶舟:作家的悲剧 微博的负面影响 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叶舟认为,“一个作家最大的悲剧是名满天下,却没有人读过他写的书”。他提到微博将人的生活碎片化,他个人正在“戒”     微博,只有在无聊时才会拿来消遣,他鼓励大家进行长篇写作。 柳冬妩:世界文学也能唤醒中国文学 著名作家、东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柳冬妩指出华夏文明尤其是农耕文明处在变革之中,有被连根拔起的危险。他说中国文学能够走向世界,反之世界文学也能唤醒中国文学。 高凯:作家和作品相互依存 当代知名乡土诗人、甘肃文学院院长高凯认为,作家和作品是相互依存的,只有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才会产生影响力,他认为文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潜在动力。在他看来,写作者是寂寞的,文字是心灵的净土,纯粹的精神社会不正常,有物质的社会才正常。 雪漠:信仰与宗教的纠结 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雪漠讲述了他个人在信仰与文学之间纠结了二十年的经历。他坦言自己对凉州和宗教了如指掌,最后携家迁到广州定居,探究当地与自己生存地的不同,最后得出“任何地方都有了不起的地方”。 文学院院长韩高年教授在主持中,以重新发现当代文学、提升文学阅读品味、回味传统等关键词总结此次论坛,强调要重新发现当代文学,要提升大学生阅读品味。 人民日报、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甘肃卫视综合频道、甘肃卫视文化频道、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兰州晚报等中央在甘及省市媒体全程参与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