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名家风范 托起文学之梦
——作家贾平凹刘震云做客西北师大 畅谈创作经验
5月31日上午,由西北师范大学主办,社科处、必发7790电子集团、文学院承办的西北师范大学“文化名人进校园活动”暨著名作家创作谈在学校体育馆隆重举行。著名作家贾平凹、著名作家、编剧刘震云就个人创作经历与慕名前来的2000多名安宁各高校师生及师大师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著名评论家雷达、李敬泽等文化名人及党委书记刘基,校长刘仲奎,副校长朱卫国出席活动。
莅临本次论坛的文化名人有,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书法家贾平凹,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电影编剧刘震云,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小说学会会长、必发7790电子集团名誉院长、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雷达,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原《人民文学》主编、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李敬泽,著名评论家、《文艺报》主编阎晶明,著名评论家、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白烨,著名评论家李星,著名评论家、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著名作家、东莞文学艺术院院长曾小春,著名作家、莞文学艺术院副院长柳冬妩,著名作家王松,著名诗人、作家丁燕,著名军旅画家郑全铎,东莞市中国作家第一村办公室主任陈昕,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主席邵振国,著名诗人、甘肃省文学院院长高凯,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雪漠,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叶舟,著名作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马步升,著名评论家、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兰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程金城等。
短短的开幕式结束后,著名作家贾平凹、刘震云创作谈在必发7790电子集团副院长、作家徐兆寿教授的主持下开始。
普通话是普通人讲的
“我推荐刘震云讲话,他口才比我好,比我会说。”贾平凹以一口地道的陕西方言再次兴奋了观众的听觉神经。已经两年没有在公众场合讲过话的贾平凹称自己口才不好,不爱讲话,却发现越不爱讲话,就越不喜欢讲话,时间久了,就越不敢讲话了。他还戏称:“普通话是普通人说的,方言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这个时代作家的命运
处在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宏观上讲,这种变化对国家、民族的命运是好的,但具体从国人来讲,并没有体现出其优越性,这个奋斗、烦恼、痛苦、无奈并存的时代,为作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贾平凹说,“现代作家的命运是无法逃避的,我们既要歌颂这个时代,也要批评这个时代。”
文学创作难在哪里?
“中国文化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东西。”贾平凹认为,文学创作的难点有二,其一难在题材选择上,其二难在对人物真实性的把握上。他说,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何选择,在于对生活的理解,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都是最真实的表现,是编造不来的。
危机 文化危机 太危机了
贾平凹指出,这个时代是一个“文学自觉”的时代,同样也是一个“文化危机”的时代。“人心的浮躁,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危机,文化的危机,太危机了!”他语重心长地说:“一个热爱创作的人,一定要对生命、对创作充满信心。”
贫困地方的人理解贫困
曾经走过西北偏远地区的经历,让贾平凹看到了最广大的社会基层,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同样出自贫困地区的他,也明白贫困地区的人民都希望孩子能走出去,脱离贫困。过去,他来过甘肃,去过定西,哪里的贫困引起了他的共鸣,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灵感,他说:“贫困地方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贫困。”
确实不普通的贾平凹
“贾平凹有句名言‘普通话是普通人讲的。’”刘震云引用贾平凹的话开头,赞扬贾平凹是迄今最有创建,对文化发展提出过最多建议的文学家。“贾平凹讲得很好‘一个作者与时代的关系,一个人的命运与一个时代命运的关系’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作者、文学、生活的化学反应
刘震云从自己少年时代和从军生涯中的“三位哲学家”的轶事讲起,引出文学与时代的命题,他认为,作者、生活、文学三者是不同的,三个不同元素的结合,会混淆出、升华出、晕染出更大的不同。
作家的民族性
“贾平凹是个大家,每一位作家都生活在特定的民族中,都具有特定的民族性。”就中国而言,它与欧美最大的不同不是表面,是内容,这里的人民依赖土地生存,所以很多文学作品在土地中生长,依土地而释放光彩。
交流——好的教学方法
交流,是一种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好方法,孔子是史上最成功的老师,《论语》问答结和的写作方式,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就是交流,可见,交流教学、沟通教学的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最后,贾平凹、刘震云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做了详细解答,并在论坛结束后,为期待已久粉丝们签名并合影留念。
人民日报、中新社、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甘肃日报、甘肃卫视综合频道、甘肃卫视文化频道、兰州晨报、西部商报、兰州晚报等中央在甘及省市媒体全程参与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