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发7790电子集团举办《中国青年报》记者作品《读懂甘肃》学术研讨会

来源:必发7790电子集团发布时间:2018-10-08浏览次数:59

脚踏泥土笔生香   肩担道义铸文章

——必发7790电子集团举办《中国青年报》记者作品《读懂甘肃》学术研讨会

 

十年接力记录两代记者从业历程,一本选集坚守媒体行业职业尊严。5月10日下午,必发7790电子集团和《中国青年报》甘肃记者站联合举办了《中国青年报》甘肃记者站两代记者狄多华、张鹏新作《读懂甘肃》学术研讨会。中共甘肃省委外宣办主任梁和平、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玉政、甘肃省记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玄承东、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于树青、新华社甘肃分社副总编段芝璞、中新社甘肃分社社长殷春永、《经济日报》甘肃记者站站长李琛奇、《工人日报》甘肃记者站站长康劲等有关领导出席研讨会。新华社甘肃分社、中新社甘肃分社、《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及《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科技鑫报》等省上媒体,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兰州城市学院、河西学院等兄弟院校新闻必发7790电子集团领导以及我校必发7790电子集团师生1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必发7790电子集团副院长徐兆寿教授主持。必发7790电子集团党委书记符得团博士向狄多华颁发了必发7790电子集团聘书,正式聘请狄多华为学院兼职教授。

操守与操作

5月10日上午,狄多华老师与张鹏老师在教学10号楼A栋308教室做了题为“操守与操作”的专题报告,与必发7790电子集团师生进行了交流。

狄老师就记者的职业操守与新闻的职业操作这一问题,以《读懂甘肃》为例,从当今媒体人的沦落、新闻职业的魅力以及职业操守与职业操作三方面结合个人从业经历与实践经验,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报告结束后,狄老师和张老师与学生们进行了现场互动交流并向部分同学赠书签名。

不敢轻易言师  荣誉背后是责任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主角,狄老师首先向各位同行友人忙中偷闲来参加自己作品的研讨会表达了感谢,但对于举办这样正式的研讨会,狄老师还是表示感到诚惶诚恐。“我上周刚过了43岁生日,年至不惑,却发现自己胆子越来越大了,居然敢接过一所大学沉甸甸的聘书,做大学生的兼职教授了,这是一件很疯狂的事情。”狄老师说,能有这份胆量和勇气主要还是来自朋友和同行的厚爱。

“接过聘书,我的内心激荡着一种职业的荣誉感和回归感,做了这么多年记者,本以为可以刀枪入库了,没想到今日却在西北师范大学接受了这样一份殊荣,我从不敢轻易言师,荣誉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 狄老师继续说,“从今天起自己就由一个从业者变成了一个从业者加一个从师者,会尽己所能从自己从事新闻行业的工作经历出发为传媒学子的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爱上容易  相守太难

“新闻这个行业,极具魅力,充满艰辛、潜伏诱惑。”面对陇原大地,我们的新闻该如何报道、该以什么样的水准来呈现,是作为媒体人真正应该思考的。在面对某些媒体人丧失职业操守的一系列情况时,该如何坚守自我,该何去何从,是很难抉择的,所以说新闻事业“爱上容易,相守太难。”

《读懂甘肃》是狄老师与爱徒张鹏两代记者的接力之作,真实的记录了甘肃十年来政治、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突出反映了西部教育和生态问题。对于这部作品狄老师这样描述:“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踏实的是,不是如何报道,而是它没有一篇失实的报道。”

《读懂甘肃》:新闻事业和新闻教学的里程碑

研讨会上各位媒体朋友和同行学者纷纷发言,表达对《读懂甘肃》看法和感想。

中共甘肃省委外宣办主任梁和平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当下的新闻行业,缺乏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从业者,《读懂甘肃》将甘肃十年的变迁真实地记录,在新闻界会有很大的触动和反响,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在新闻教学上也会有很大的触动。”如果在座各位高校的领导和老师能将二位老师的实践经验搬到教学中,对新闻教学来说也是大有裨益的。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玉政同样也强调,作为新闻工作者有两大使命,一是时代的真实记录者,二是社会的建设者。“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这本书真实地记录了十年来甘肃每一时期值得报道的有价值的新闻,对历史和现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经济日报甘肃记者站站长李琛奇激动地说:“这本书既是对甘肃的全面认识,也是新闻写作的良好教材。”里面每一篇报道都蕴含着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他们对事实坚定的追求和探寻精神是非常值得钦佩的。

“我这个人很怕记者,但我不怕狄多华和张鹏。”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张生勇说。他接着说,必发7790电子集团虽然年轻,但却是我校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学院之一,《读懂甘肃》为必发7790电子集团的教学增添了新内容。

兰州商学院商务必发7790电子集团院长杨晓峰就学术研讨会的“学”和“术”两方面发表了个人见解。他说:“狄多华让我想起了范长江,《读懂甘肃》让我想起了《中国的西北角》。”从新闻学的角度讲,这本书在新闻史上有很大的贡献。黄远生有四能,狄多华、张鹏有四力,即脑力、眼力、笔力、脚力,这对学生的启发是很大的,而且两位老师劲道的笔力对学生学习新闻写作也意义重大。

河西学院必发7790电子集团院长王玉明也表示赞同杨晓峰院长的观点。他说,这本书,不仅能让学生学会新闻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到一种脚踏实地的采访作风和认真工作的精神。

兰州城市学院必发7790电子集团院长王怀武也表示,《读懂甘肃》为新闻教学搭建了新闻专业培养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和专业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我校团委书记李勇盛赞二位老师的呕心之作,“每一篇新闻都是一种场景的再现,鲜活的画面感、朴实生动的语言,启迪我们的学生做新闻不能只带眼睛看,还要带着头脑思考。”

脚踏实地弘扬青年精神  真实客观解读脚下土地

针对《读懂甘肃》,必发7790电子集团副院长杨华表示,在甘肃这个媒介欠发达地区,能写出一篇让人看得起的文章就很了不起了,而狄老师跟张鹏却写出了很多篇,实属不易。“《读懂甘肃》有三点让我感到很感动,第一,他们脚踏实地,每一篇报道都是两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第二,他们视野宏阔,每一篇报道都有独特的报道点和出彩点;第三,他们的写作文风朴实,每一篇新闻不止于好看,出彩的是事件本身,事件第一,文字其次。”

杨院长还表示,青年报刊历史上就由敢说实话、直面现实的气魄,希望《中国青年报》能将这一优良传统继承、发扬,同时也希望二位老师在关注甘肃已有的东西的同时也关注甘肃稀缺的东西,因为新闻本身就是万象生态。

《工人日报》甘肃记者站站长康劲、狄多华老师多年的好友,开篇便指出:“《中国青年报》没有辜负青年二字,它在苍老而沉重的现实面前坚定地保持着个性和自我。”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人的延伸这一观点,而《读懂甘肃》就是对甘肃的延伸。

必发7790电子集团博士后任志明老师就“新闻是用什么做出来的”这一问题发表了看法,任老师曾经也从事过新闻工作,他说:“《读懂甘肃》告诉我们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曾经,我是记者,今天,多华跟张鹏是行者,做新闻只有客观是不够的,新闻是用感情、用心做出来的。”

《甘肃日报》主任编辑高云飞也表示,“《读懂甘肃》准确地反映了甘肃的现状,离开了甘肃,就没有会宁的贫困,离开了甘肃,就没有民勤的沙进人退。”这些真实的报道,对甘肃的发展和甘肃新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读懂甘肃》  纸媒危机的曙光

带着白发的《科技鑫报》社社长杨重琦先生,在研讨会上对当今新闻生态的劣境和电子媒介对纸媒的冲击表示了深刻的担忧,“如今,整个新闻界都看到了严冬的来临,《读懂甘肃》读懂了甘肃的未来,从历史的角度,展现了对生态危机的预见性,经过时间的砥砺,我们会看到这本书留下的是什么。”

“通过阅读《读懂甘肃》,我感到杨老师提出的纸媒危机有了答案。”必发7790电子集团新闻系系主任石培龙表示,当今媒介产品中新闻是最差的,许多人不爱看新闻,分不清新闻的体裁和类别,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新闻产品缺乏可看性。这部作品的故事叙事法,将新闻写的好看,写的精彩,让受众爱看,这样做新闻,纸媒危机也可迎刃而解了。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朱杰也表示:“在自媒体时代,纸媒的寒冬里,《读懂甘肃》让我看到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新闻理想。”在当今不好的媒介环境下做出这么可靠的作品,靠的是狄老师和张鹏二人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和绽于眉宇间的文人气质。

必发7790电子集团广播电视编导系系主任陈积银表示,甘肃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该作品在政治、教育、文化、生态等方面深刻剖析甘肃十年沧桑的同时,若能加入少数民族题材会更加全面更加完整。当然,《读懂甘肃》立足省情做新闻,篇篇深度、字字珠玑,可作为新闻案例教材帮助学生学习。

多华到底代表了什么

在主持发言中,必发7790电子集团副院长徐兆寿首先表达了对狄多华和张鹏尊敬之情,“我曾有十年的记者生涯,但唯一让我尊重的记者就是多华。”徐院长接着说,“开完今天的研讨会,我有一种不满足,不只是个人的不满足,是对整个中国新闻的不满足,我们在赞扬多华和他的《读懂甘肃》的同时,还应看到,多华到底代表着什么,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符号?面对这样一个有良知的记者,我们能思考什么,能思考到什么?我们有良心有脚,我们到底能为这个社会做什么?”徐院长的疑问,发人深思,引人深省。

《读懂甘肃》一书收录了2002年—2012年十年间两位新闻人反映甘肃的新闻精品力作,分为“管窥政治”、“青春故事”、“盛时忧世”、“多难兴邦”、“教育之路”、“生态危情”、“文化视野”七个篇章,约37万字,是中国青年报两代记者的十年接力之作,记录了陇原大地十年的沧桑变化。

狄多华,生于1970年,甘肃民勤人,兰州大学工商管理硕士。2002年起任《中国青年报》社甘肃记者站记者、站长,2007年9月回京工作,现任中国青年报社发行部主任、共青团新闻中心副主任。新闻作品获多项奖励。甘肃省第八届“十大杰出青年”,兼任甘肃青联常委、中央驻甘记者联谊会副会长。

张鹏,生于1987年,甘肃陇西人,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2006年大学时代进入《中国青年报》社甘肃记者站实习,2008年南下任《南方日报》机动记者,2009年9月再回甘肃,开启《中国青年报》驻站记者生涯。